Discuz!官方免费开源建站系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教程] 经验笔记(记载使用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复制链接]
 楼主| 530761333 发表于 2010-10-27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复mysql数据库
有的时候因为掉电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数据库损坏,我们可以使用mysql自带的mysqlcheck命令来快速修复所有的数据库或者特定的数据库;例如
检查优化并修复所有的数据库用:

# mysqlcheck -A -o -r -p
Enter password:
database1 OK
database2 OK
----------
修复指定的数据库用
# mysqlcheck -A -o -r Database_NAME -p
即可
另外如果只是对某个表进行修复可以用:myisamchk或isamchk
其中myisamchk适用于MYISAM类型的数据表,而isamchk适用于ISAM类型的数据表。这两条命令的主要参数相同,一般新的系统都使用MYISAM作为缺省的数据表类型,这里以myisamchk为例子进行说明。当发现某个数据表出现问题时可以使用:
myisamchk tablename.MYI
进行检测,如果需要修复的话,可以使用:
myisamchk -of tablename.MYI
关于myisamchk的详细参数说明,可以参见它的使用帮助。需要注意的时在进行修改时必须确保MySQL服务器没有访问这个数据表,保险的情况下是最好在进行检测时把MySQL服务器Shutdown掉。
另外可以把下面的命令放在你的rc.local里面启动MySQL服务器前:
[ -x /tmp/mysql.sock ] && /pathtochk/myisamchk -of /DATA_DIR/*/*.MYI
其中的/tmp/mysql.sock是MySQL监听的Sock文件位置,对于使用RPM安装的用户应该是/var/lib/mysql/mysql.sock,对于使用源码安装则是/tmp/mysql.sock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而pathtochk则是myisamchk所在的位置,DATA_DIR是你的MySQL数据库存放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530761333 发表于 2010-10-27 15: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4.2 GNOME简介

  GNOME最初是由墨西哥的程序设计师Miguel De Icazq发起的,它受到了Red Hat公司的大力支持。它现在属于GNU(GNU is Not UNIX)计划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易学易用的桌面环境,并为程序设计师提供强大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1997年8 月,为了克服KDE所遇到的QT许可协议和单一C++依赖的困难,以墨西哥的Miguel de Icaza为首的250程序员就开始了一个新项目,完全从头开始,这就是GNOME。经过14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工程。现在GNOME已得到了占Linux 市场份额最大发行商Red Hat 的支持,拥有了大量应用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Go,电子表格软件Gnumeric,日历程序GNOMEcal,堪与PhotoShop 媲美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mp 等。

  现在GNOME与KDE成为了两大竞争阵营,必将使得Linux更加易于使用。

  GNOME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软件,它们都放在GNOME的“开始”(一个小脚丫)à Programs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应用软件,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

  1. Applications:应用软件

  1) Dia:一个工程图编辑器,适用于绘制电路图;

  2) Calendar:一个集日历与日程表于一身的好工具;

  3) Address Book:一个通讯录

  4) GEdit:一个功能类似于Windows下的记事本的文本编辑器;

  5) Gnumeric:Linux下的一个类似于EXCEL的电子表格软件;

  6) Time tracking tools:一个用于提醒时间的小工具;

  2. Games:游戏软件

  1) Gnome Milnes:GNOME下的扫雷;

  2) Gnibbles:贪吃蛇游戏;

  3) Freecell:Windows下的空当接龙游戏;

  3. Graphics:图形处理软件

  1) Electric Eyes:一个十分优秀的图形处理软件,可谓GNOME下的AcdSee呀!

  2) XPDF:一个在Linux阅读PDF文档的工具;

  3) The Gimp:一个十分优秀的绘图软件,与Photoshop很象!

  4. Internet:Internet应用软件

  1) Dialup Configuration Tool:一个界面十分友好的拔号上网设置工具;

  2) gFTP:一个FTP客户端

  3) pine:一个E-Mail客户端软件

  4) Netscape :大名鼎鼎的浏览器软件,被微软从Windows平台挤下来的

  5) RH Network monitor:网络流量显示

  5. Multimedia:多媒体软件

  1) Audio Mixer:声音控制器

  2) CD Player:CD播放器

  3) XMMS:与Winamp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4.3 KDE简介

  KDE项目在1996年10月发起的,其目的是在X-Window上建立一个完整易用的桌面环境。KDE现在除了拥有KFM(类似于IE4.0)、KPresenter(类似PowerPoint)、KIllustrator(类似CorelDraw或 Illustrator)等重量级软件,还有体贴用户的GUI配置软件可以帮助用户配置Unix/Linux,使其深受使用者欢迎。

  但由于KDE是基于由TrollTech公司开发的Qt程序库的,所以也受到了许多批评。虽然Qt本身作为一基于C++的跨平台开发工具是非常优秀,但可惜的是它不是自由软件。Qt的License允许任何人使用Qt编写免费软件及免费拷贝给其他用户使用,但如果利用Qt编写非免费软件则需要购买他们的 License。更重要的是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修改Qt源代码。如果TrollTech公司更改Qt License、公司倒闭或给人收购等都会令KDE前功尽弃。

  在KDE中,也有许许多的应用软件,它们被分组放在“开始”(一个K字)菜单中,说实在的,我感觉KDE的软件应用比GNOME更多,图形界面也更好。

  1. Office:办公软件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Koffice套件。

  1) Kword:字处理软件

  2) Kspread:象Excel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 Kpresenter:一个类似于PowerPoint的演示软件

  4) Kchart:一个电子图表软件

  5) Kiiiustrator:一个电子出版软件

  2. Develop:开发工具

  1) Kdevelop:一个KDE下的集成开发环境

  3. Applications:应用软件

  1) Advanced Editor:一个增强型的文本编辑软件

  2) Emacs: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编辑软件,在GNOME中也有,它的原形是字符终端下的Emacs

  3) Organizer:一个日程安排软件

  4. Internet:Internet软件

  1) Kppp:一个十分友好的拔号上网配置工具

  2) Kmail:一个十分漂亮的Email 客户端,有点象Outlook!

  3) Chat Client:一个IRC客户端

  4) KPPPLoad:一个网络流量工具

  5) Netscape:大名鼎鼎的WEB浏览器,在GNOME中也有集成

  4.4 使用窗口管理器

  Red Hat Linux 7.1默认安装后,X Window将使用GNOME做为窗口管理器,除非你在安装时将GNOME去掉,而选择了KDE包。通常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包都安装上,到使用的时候再选择。

  1) 在字符终端下执行以下命令,则以后X Window的窗口管理器都成了KDE:

  # switchdesk KDE

  2) 如果你又不想使用KDE了,则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转回GNOME:

  # switchdesk GNOME

  4.5 汉化Red Hat Linux 7.1

  1.安装 TrueType 字体

  要在系统里使用中文TrueType字体,最好先禁用xfs字体服务器, xfs在启动时会自动更新字体目录下的fonts.dir文件,这样会影响到我们所作的修改。

  以root身份登陆,然后执行setup工具,在Service中关闭xfs。

  1)修改XF86Config-4 配置文件

  进入/etc/X11目录,用vi编辑XF86Config-4文件,如下进行相应的修改:

  Section "Files"

  # FontPath "unix/:7100" ;注释掉这一行,加入下面的几行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misc: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75dpi: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misc"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Type1"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Speedo"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75dpi"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TrueType"

  EndSection

  Section "Module"

  Load "dbe" # Double-buffering

  Load "GLcore" # OpenGL support

  Load "dri" # Direct rendering infrastructure

  Load "glx" # OpenGL X protocol interface

  Load "extmod" # Misc. required extensions

  Load "v4l" # Video4Linux

  Load "xtt" ;加入这一行

  EndSection

  2)获取字体文件simsun.ttf

  新建一个目录:/usr/X11R6/lib/X11/fonts/TrueType ,然后将Windows所在的分区mount上来,然后将simsum.ttf复制到该目录。

  3)生成字体列表

  cd /usr/X11R6/lib/X11/fonts/TrueType

  # ttmkfdir>fonts.dir

  # vi fonts.dir 修改字体列表文件,使其与下面类似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ascii-0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fcd8859-15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iso8859-1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gb2312.1980-0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koi8-r

  #cp fonts.dir fonts.scale

  4)修改 gtk 的字体定义

  # vi /etc/gtk/gtkrc.zh_CN

  修改后的内容如下:

  style "gtk-default-zh-cn" {

  fontset = "-misc-SimSun-medium-r-normal--14-*-*-*-*-*-*-*"

  }

  class "GtkWidget" style "gtk-default-zh-cn"

  2.安装中文输入法Chinput 3.0.1

  1)首先下载以下几个软件包:

  Chinput-3.0.1-1.i386.rpm

  pth-1.3.7-3.i386.rpm

  unicon2-im.tar.gz

  2)然后安装:

  # rpm -ivh pth-1.3.7-3.i386.rpm

  # rpm -ivh Chinput-3.0.1-1.i386.rpm --nodeps

  # cp unicon2-im.tar.gz /usr/lib

  # cd /usr/lib

  # tar vfxz unicon2-im.tar.gz

  # rm unicon2-im.tar.gz

  # ln -s libstdc++-2-libc6.1-1-2.9.0.so libstdc++-libc6.1-2.so.3

  3)修改Chinput的一些配置

  # cd /usr/lib/ZWinPro

  # vi Chinput.ad 修改以下几个地方

  ...

  chinput.gblocale=zh_CN.gb2312

  chinput.big5locale=zh_CN.gb2312

  ...

  chinput.gbfont=-misc-SimSun-medium-r-normal--14-*-*-*-*-*-gb2312.1980-0

  chinput.big5font=-misc-SimSun-medium-r-normal--14-*-*-*-*-*-gb2312.1980-0

  ...

  (注意:在这个文件里不能出现空格,只能用 Tab 代替)

  4)修改~/.bashrc文件,新增以下几行:

  export LC_ALL=zh_CN.GB2312

  export LANG=zh_CN.GB2312

  export XMODIFIERS=@im=Chinput

  3.汉化 GNOME

  重启后,执行startx时,你在GNOME中就可以显示中文了。紧接着,你可以通过在Program->设定->Session->Startup Programs里面把chinput加入启动运行程序里面就完成了 GNOME的中文环境和输入法的安装了。

  4.汉化 KDE

  如果是KDE系统,则打开 Preferences->Personalization->Country & Language,选择中文,再打开 Look & Feel->Fonts,选择相应的字体,并把字符集改成gb2312.1980-0。最后再打开桌面上的 Autostart 目录,新建一个应用程序( Chinput )的连接,以后每次启动后就可以使用中文输入法了.

  __________________

  第5章:网络应用

  5.1 常用网络命令

  在Red Hat Linux 7.1系统提供了与网络相关的工具,掌握好这些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类:设置工具

  1.netconf:

  netconf是Red Hat Linux提供的Linuxconf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设置与网络相关的参数。它可以在consle下运行(文本菜单),也可以在X-Window中运行(图形界面)。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了netconf的一些应用,它的使用比较简单,只要认识上面的英文就可以了,所以在此就不再多说。BTW,如果你设置好了X-Window的话,用用图形界面的netconf,会更漂亮的哟。

  2.ifconfig

  ifconfig是Linux系统中最常用的一个用来显示和设置网络设备的工具。其中“if”是“interface”的缩写。它可以用来设备网卡的状态,或是显示当前的设置。

  下面我们简单地说明常用的命令组合:

  1) 将第一块网卡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0.1:

  ifconfig eth0 192.168.0.1 (格式:ifconfig 网络设备名 IP地址)

  2) 暂时关闭或启用网卡:

  关闭第一块网卡:ifconfig eth0 down

  启用第一块网卡:ifconfig eth0 up

  3) 将第一块网卡的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

  ifconfig eth0 netmask 255.255.255.0(格式:ifconfig 网络设备名 netmask 子网掩码)

  我们也可以同时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ifconfig eth0 192.168.0.1 netmask 255.255.255.0

  4) 将第一块网卡的广播地址设置为192.168.0.255:

  ifconfig eth0 -broadcast 192.168.0.255

  5) 将第一块网卡设置为不接收多播数据包:

  ifconifg eth0 allmulti

  如果要让其接收,则使用命令:ifconfig eth0 -allmulti

  6) 查看第一块网卡的状态:

  ifconfig eth0

  如果要查看所有的网卡状态,则直接使用不带参数的ifconfig命令即可。

  ifconfig输出的状态信息是十分有用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

  有几个状态比较重要:

  Ø UP/DOWN:网卡是否启动了,如果是DOWN的话,那肯定无法用的;

  Ø RX packets中的errors包的数量如果过大说明网卡在接收时有问题;

  Ø TX packets中的errors包的数量如果过大说明网卡在发送时有问题;

  3.route

  route命令是用来查看和设置Linux系统的路由信息,以实现与其它网络的通讯。要实现两个不同的子网之间的网络通讯,需要一台连接两个网络路由器或者同时位于两个网络的网关来实现。

  在Linux系统中,我们通常设置路由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该Linux机器在一个局域网中,局域网中有一个网关,能够让你的机器访问Internet,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这台机器的IP地址设置为Linux机器的默认路由。

  1) 增加一个默认路由:

  route add 0.0.0.0 gw 网关地址

  2) 删除一个默认路由:

  route del 0.0.0.0 gw 网关地址

  3) 显示出当前路由表

  route

  第二类:诊断工具

  1.ping

  ping是一个最常用的检测是否能够与远端机器建立网络通讯连接。它是通过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来实现的。而现在有些主机对ICMP进行过滤,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得一些主机Ping不通,但能够建立网络连接。这是一种特例,在此事先说明。

  同样的,在此不罗列ping命令的所有可选参数,而是通过实例来说明一些常用的组合,需要更详细地了解的,可以通过www.linuxaid.com.cn网站在线培训的命令查询工具获得。

  1) 检测与某机器的连接是否正常:

  ping 192.168.0.1

  ping www.linuxaid.com.cn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IP地址或域名来指定机器。

  2) 指定ping回应次数为4:

  在Linux下,如果你不指定回应次数,ping命令将一直不断地向远方机器发送ICMP信息。我们可以通过-c参数来限定:ping -c 4 192.168.0.1

  3) 通过特定的网卡进行ping:

  有时,我们需要检测某块网卡(系统中有多块)能否ping通远方机器。我们需要在执行ping命令时指出:

  ping -I eth0 192.168.0.1

  2.traceroute

  如果你ping不通远方的机器,想知道是在什么地方出的问题;或者你想知道你的信息到远方机器都经过了哪些路由器,可以使用traceroute命令。顾名思义:trace是跟踪,route是路由,也就是跟踪路由。

  使用这个命令很简单:

  traceroute 远程主机IP地址或域名

  这个命令的输出类似:

  1 路由器(网关)的IP地址 访问所需时间1 访问所需时间2 访问所需时间3

  2 路由器(网关)的IP地址 访问所需时间1 访问所需时间2 访问所需时间3

  ………

  1) 最前面的数字代表“经过第几站”;

  2) 路由器(网关)的IP地址就是“该站”的IP地址;

  3) 访问所需时间1、2、3是指访问到这个路由器(网关)需要的时间。

  3.netstat

  在Linux系统中,提供了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查看网络状态的工具:netstat。它可以让您得知整个Linux系统的网络情况。

  1)统计出各网络设备传送、接收数据包的情况:

  使用命令:netstat -i

  这个命令将输出一张表,其中包括:

  Iface:网络接口名 MTU:最大传输单元

  RX-OK:共成功接收多少个包 RX-ERR:接收的包中共有多少个错误包

  RX-DRP:接收时共丢失多少个包 RX-OVR:共接收了多少个碰撞包

  TX-OK:共成功发送多少个包 TX-ERR:发送的包中共有多少个错误包

  TX-DRP:发磅时共丢失多少个包 TX-OVR:共接收了多少个碰撞包

  2)显示网络的统计信息

  使用命令:netstat -s

  使用这个命令,将会以摘要的形式统计出IP、ICMP、TCP、UDP、TCPEXT形式的通信信息。

  3)显示出TCP传输协议的网络连接情况:

  使用命令:netstat -t

  这个命令的输出也是一张表,其中包括:

  Local Address:本地地址,格式是IP地址:端口号

  Foreign Address:远程地址,格式也是IP地址:端口号

  State:连接状态,包括LISTEN、ESTABLISHED、TIME_WAIT等。

  4)只显示出使用UDP的网络连接情况:

  使用命令:netstat -t

  输出格式也是一样的。

  5)显示路由表:

  使用命令:netstat -r

  这个命令的输出与route命令的输出相同。

  5.2 网络配置文件

  在Red Hat Linux 7.1中有一些用于存放网络配置的文件:

  1./etc/hosts

  在该文件中存放的是一组IP地址与主机名的列表,如果在该列表中指出某台主机的IP地址,那么访问该主机时将无需进行DNS解析。

  2./etc/host.conf

  该文件用来指定域名解析方法的顺序,如:

  order hosts,bind

  它说明,首先通过/etc/hosts文件解析,如果在该文件中没有相应的主机名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域名服务器bind进行解析。

  3./etc/resolv.conf

  在该文件中存放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

  4./etc/protocols

  Red Hat Linux 7.1系统使用该文件辨别本主机使用的,并通过它完成协议和协议号之间的映射,用户不应修改该文件。

  5./etc/services

  该用户用于定义现有的网络服务,用户无需修改它,它通常由安装网络服务的程序来维护。该文件包括网络服务名、网络端口号和使用的协议类型,其中网络端口号和使用的协议类型之间有一个斜杠分开,在设置行的最后还可以添加一些服务的别名。

  5./etc/xinetd.d目录

  在Linux系统中有一个超级服务程序inetd,大部分的网络服务都是由它启动的,如chargen、echo、finger、talk、telnet、wu-ftpd等…,在7.0之间的版本它的设置是在/etc/inetd.conf中配置的,在Red Hat 7.0后,它就改成了一个xinetd.d目录。

  在xinetd.d目录中,每一个服务都有一个相应的配置文件,我们以telnet为例,说明一下各个配置行的含义:

  service telnet

  {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user=root

  server=/usr/sbin/in.telnetd

  log_on_failure+=USERID

  disable=yes

  }

  第一行,说明该配置用来设置telnet服务。

  第二行,说明Socket连接类型是stream,也就是TCP

  第三行,是指不等待到启动完成

  第四行,是指以root用户启动服务进程

  第五行,是指服务进程是/usr/sbin/in.telnetd

  第六行,是用于做一些出错日志

  第七行,是指禁止远方telnet,如果需要开放则将该配置改为:disable=no

  修改了xinetd的配置,需要重启xinetd才能够生效,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

  1) 执行如下命令:

  /etc/rc.d/init.d/xinetd restart

  2) 执行如下命令:

  killall -HUP xinetd

  5.3 网络服务访问限制

  在Red Hat Linux 7.1中加强了网络安全的防范,如果你安装时安全等级不是在最低一级的话,那么本机之外的所有访问都可能被拒绝。这是因为在Red Hat 7.1中做了一些默认的ipchains设置,这是Linux内置的防火墙机制,它可以使用一些规则来允许或禁止某种访问。

  它的规则存放在/etc/sysconfig/ipchains文件中,如果你想让它暂时不生效,那你可以运行/etc/rc.d/init.d/ipchains stop,那么所有的规则都被取消,所有的网络访问都将被允许。

  你可以运行/etc/rc.d/init.d/ipchains status来获知现在对网络访问的限制。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本文限于篇幅无法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Linux防火墙》一书。

  5.4 WEB服务器

  在Linux系统中最适合于做服务器的当数Apache,Red Hat Linux 7.1中集成了Apache 1.3.19版,你只要在安装时选中WEB服务器,那么系统将自动完成Apache服务器的安装,在默认情况,WWW服务就已经启动了。

  如果你在安装时没有选择WEB服务器包,那也没有关系,你只需执行以下命令即可:

  1) 将Red Hat Linux 7.1安装光盘的第一张放入光驱,然后执行如下命令:

  # mount /mnt/cdrom

  2) 转到apache安装文件所在目录:

  # cd /mnt/cdrom/RedHat/RPMS

  3) 使用RPM完成安装:

  # rpm -ivh apache-1.3.19-5.i386.rpm

  现在,你就已经拥有一个基于Linux的WEB服务器了,它的配置文件位于/etc/httpd/conf目录下,你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修改完后执行:/etc/rc.d/init.d/httpd restart即可。而WEB服务的主目录则在/var/www/html目录下,你可以将你的WEB页传到这里就可以更新了。

  而如果每一个用户都想要拥有一个自己的主页的话,则:

  1) 首先在自己的用户主目录下建一个public_html目录:

  # cd

  # mkdir public_html

  2) 然后将自己的用户主目录的权限改为大家可读

  # chmod 755 用户主目录

  3) 这样你就可以使用“localhost/~用户名/”访问到每个用户的主页了。

  5.5 FTP服务器

  在Red Hat Linux 7.1中集成了Wu-FTP 2.6.1做为FTP服务器,在你安装时只要选择了FTP包的话,那么你的Linux服务器就是一台FTP服务器了,如果当时没有安装的话,也没有关系,跟安装apache一样:

  1) 将Red Hat Linux 7.1安装光盘的第一张放入光驱,然后执行如下命令:

  # mount /mnt/cdrom

  2)转到wu-ftp安装文件所在目录:

  # cd /mnt/cdrom/RedHat/RPMS

  3)使用RPM完成安装:

  # rpm -ivh wu-ftp-2.6.1-16.i386.rpm

  由于FTP服务是由xinetd超级服务器创建的,所以关于FTP服务器的配置在/etc/xinetd.d目录下的wu-ftpd文件中:

  service ftp

  {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user=root

  server=/usr/sbin/in.ftpd

  server_args=-l -a

  log_on_success+=DURATION USERID

  log_on_failure+=USERID

  nice=10

  disable=no

  }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关于FTP服务器的管理方法:

  1、 暂时关闭FTP服务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FTP服务暂停:

  1) 以root用户身份执行:

  # ftpshut now

  这样就会在/etc目录下生成一个shutmsg的文件,这时FTP服务器将无法使用,直到你删掉这个文件。

  2) 修改配置文件/etc/xinetd.d/wu-ftpd,将disable=no改为disable=yes,然后重启xinetd。

  2、 禁止某用户使用FTP服务

  有两种方法可以禁止某用户使用FTP服务器:

  1) 在/etc/ftpuser中写入该用户帐号名

  2) 在/etc/ftpaccess中写入一行配置:

  deny-uid 用户名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禁止一个组的用户使用

  deny-gid 组名

  3、 禁止匿名用户(anonymous)登录FTP服务器

  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实现,但我觉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将anonymous写入配置文件:/etc/ftpuser中,就可了。

  5.6 文件服务器

  我们还可以使用Red Hat Linux 7.1内置的Samba为局域网内的Windows主机做文件服务器。如果在安装系统时选择了SMB服务器软件包的话,那么安装完以后,Samba服务就已经Ready了。

  不过为了方便配置,建议安装一下swat,它提供了一个WEB界面的配置工具。它的安装包是第二张光盘的/RedHat/RPMS/samba-swat-2.0.7-36.i386.rpm。

  安装完以后,它会在xinetd.d目录中新建一个swat文件,其内容为:

  service swat

  {

  port=901

  socket_type=stream

  wait=no

  only_from=127.0.0.1

  server=/usr/sbin/swat

  log_on_failure+=USERID

  disable=yes

  }

  我们看到disable的值是yes,也就是说,现在swat还没有启用,因此,我们需要将其改为disable=no,然后重启xinted。另外,由于这里有一句:

  only_from=127.0.0.1

  说明只能在本机使用swat,而如果你想在Windows中用IE来配置的话,请将这句注释掉或删掉。

  下面,我们以设置一个大家都可以访问的homes目录为例,说明SWAT的设置方法:

  1) 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上输入Linux的主机名或IP以及“:901”,例如:

  http://192.168.0.1:901

  2) 如果连接正常,将出一个登录提示窗,要求输入用户名与密码,在此以root为用户名,并输入root用户的密码,再单击确定;

  3) 如果输入无误,将出现Samba的配置界面:Swat的首页;

  我们可以看到在Swat界面中,最上面有7个图标,分别是:HOME(首页)、GLOBALS(全局设置)、SHARES(共享设置)、PRINTERS(打印机)、STATUS(状态)、VIEW(查看)、PASSWORD(密码)

  4) 首先,我们单击GLOBALS图标,将出现GLOBALS设置页面,其中我们对以下几项进行设置:

  Ø BaseOption à Workgroup:在些输入工作组名(如NetBIOS中的工作组名)

  Ø BaseOption à Netbios name:主机名

  Ø SecurityOption à Security:选择安全等级,在些选择“SHARE”

  Ø SecurityOption à hosts allow:允许的主机,通常写入你的网络号,如192.168.0.

  Ø SecurityOption à hosts deny:如果你不让某台机器使用,则写入它的IP地址

  修改完后,点击“Commit Changes”按钮(在7个图标的下边一些),保存设置。

  5) 然后,单击SHARES图标,进行共享设置:

  第一步:在Create Share按钮的右边文本框中输入要设置的共享名

  第二步:单击“Create Share”按钮;

  第三步:确认“BaseOptions à Path的值为你想共享的目录,例如/home/smb/test(注意这必须是已经存在的目录);

  第四步:将“SecurityOptions à writeable”的值设置为Yes,使该目录共享为可写;

  第五步:将“SecurityOptions à guest ok”的值设置为Yes,使该目录无需密码访问;

  第六步:在“SecurityOptionsàhosts allow、hosts deny”中设置相应的主机IP;

  第七步:将“BrowseOptionsàbrowseable”设置为Yes,使其便于使用

  最后,点击“Commit Changes”按钮,保存设置。

  现在,我们就可以在Windows 9x上通过网络邻居访问到这台Samba服务器,并且有一个可读、可写的共享目录。

  在平时使用的时间,系统管理员可以点击“STATUS”按钮,切换到状态页面对其进行监测,在这个页面上,你可以:

  1) 启动(Start smbd按钮)、停止Samba(Stop Smbd按钮)服务,以及重启服务(Restart smbd按钮);

  2) 另外,你可以看到当前与Samba服务器建立的连接(Active Connections),并且可以按下“X”按钮,中止它的访问;

  3) 同时你还可以检测到正在访问的文件夹(Active Shares),正打开的文件(Open Files)。

  Samba服务还可以对用户进行认证,与Window NT域进行集成等强大的功能,在些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实战Samba》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530761333 发表于 2010-10-27 15: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仅有一张硬盘的电脑安装linux
linux也是有磁盘碎片的,所以为了减少碎片,应将内容经常改变的目录放在单独的分区。一个优化的分区策略,可以很好地改进Linux系统的性能,减少磁盘碎片,提高磁盘I/O能力。从方便备份数据的角度考虑,因为很多备份工具对整个分区进行备份的效率很高,所以我们应将Linux系统的几个主要的目录作为单独的文件系统,为它们各自分配一个区。

这里简单介绍下,几个重要的目录,这几个目录在ubuntu安装的硬盘分区时,可选择性的特别分区,进行挂载。

/usr 文件系统中一般不改变的文件,如库,程序。

/var 文件系统包含会改变的文件。

/home 文件系统包含用户家目录,即系统上的所有实际数据。

/tmp 临时文件。

/usr/local 这是提供给一般用户的/usr目录,在这安装软件最适合。

/srv 一些服务起动以后,需要的数据放在这里。

/opt 一些大型程序,安装在这里,方便管理。

/ 根目录,没啥说的。

我的建议是以上所有目录都单独在硬盘上分区,如果要问为什么,我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LumaQQ,这个软件,我们可以把他安装在/opt下面,这样我们如果需要重新安装系统的话,可以选择不格式化/opt,并且把~/.lumaqq 这个文件夹备份下,这样当我们重新装好系统,再次把/opt挂载好,只需要把.lumaqq这个文件夹放在~下,配置好java,运行一个命令:

sudo ln -s /opt/LumaQQ/lumaqq /usr/bin/lumaqq

就可以再次使用lumaqq了,而且聊天记录等一系列lumaqq相关的设置都不会消失,避免了下载的麻烦,也少了安装的麻烦。

从磁盘碎片的角度上来讲,/tmp、/var和/home都是活动最频繁的分区了,如果我们把它们直接放在根目录下必然引起处理的麻烦,到时候有了磁盘碎片影响整个磁盘的性能。

因此,我推荐把以上的目录全部单独分区,单独挂载。

在分区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机巧的,根据磁盘的特点,我们知道越是靠磁盘外部的柱面,旋转越快,而且每次旋转时,磁盘读写头可以覆盖较多的区域,也就意味着靠外部的柱面可以得到较好的性能。所以在分区时,我们应该考虑将访问频率高的,对系统性能影响相对较大的分区置于磁盘的靠外部分。最好的方案从外到内应该是:

/boot->swap->/home->/var->/tmp->/srv->/opt->/usr->/usr/local->/

当然,也完全没必要死守这个规则而对硬盘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可以根据目前已有的分区进行调整。

另外要说的是,分完以上的区后,千万别把所有空间都用上,应该留下几个空的分区作为备份用,比如本人的硬盘最后的分区是一个高达30g的备份分区,上面储存了我上网下载的各种文件,自己作的某些东西,而且除了这个分区以外,我还有一个10g大的分区,并没有储存任何东西,仅仅是为了整理磁盘碎片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530761333 发表于 2010-10-27 2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官方站 ( 皖ICP备16010102号 )star

GMT+8, 2025-5-14 18:07 , Processed in 0.10757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