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舉國震驚。全國的人民都關注在汶川這個平時並不知名的地方,尤其關注著哪裡還被壓在廢墟裡的孩子。
艱難及困苦並不能使人望而卻步,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壓垮我們這個民族的堅強意志。越是艱險,越是困苦,中華民族便越發顯出其偉大!
沒有時間寫太多,臨出發還有幾分鐘的時間,我與我的同事韓闖,與若干北京互聯網同仁一道,下午的飛機奔赴四川災區,代表Comsenz的全體同仁,哪怕是餘震不斷,哪怕是人拉肩扛,我們也要盡一點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
也許我們搶救出來的全已經是屍體,也許偶有倖存生還,但不管怎麼樣,希望災區的同胞們好運!你們深受重創,但並不孤獨,所有的中國人都在惦記著你們!
2008.5.15
成都印象
1. 2008年,這一年不同尋常。奧運會、雪災、拉薩事件,還有5月發生的這場幾十年不遇的的汶川大地震。
2. 12日下午,北京有震感的時候,我正和童虎聊天,忽然見他在搖晃,馬上覺得自己也在搖晃。他的反應是,地震啦?我說,是頭暈吧……
3.13日早上,看完CCTV的報導,才知道這並不是個小地震。我暗自抱怨,解放軍的裝備太落後,半天也無法降落到災區,看慣了美國大片,連救一條鯊魚都能出動好幾架直升機。地震發生了12個小時,竟然沒有一段有效的錄影,甚至連震中的照片都沒有傳回來。突然又萌生了我所謂“產業報國”的“歪理邪說”出來。
4. 14日早上,終於開始有地震的詳細報導,“人命關天”這四個字,便開始在腦海中強烈的湧現。晚上,一朋友打電話問我去不去賑災,我說:去啊!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覺。為遇難同胞做點事情?或是對死亡的敬畏?救出一名傷患,來一次當英雄的感覺?不知道,沒有仔細的在想。
5. 15日中午12點,確定急買到去成都的機票,下午19點,便踏上了四川這片搖晃的土地。我去過成都幾次,每次都是開會辦事,甚至當天往返。我對大多數城市的印象,多限於那裡的機場和酒店,然而此刻開始,我深刻的感到開始置身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之中。
6. 在那邊會合的,還有另外兩家不方便透露名字的北京互聯網公司的朋友(如果願意,由他們自己出面好了)。北京到成都的飛機上,人不是很多,也就坐了一半吧。機場一聽說你是去救災的,拖運行李超重也可以免費辦理。
7.我們先到了一家成都朋友的公司。新樓,樓梯處被震裂了一條很長的縫。後來看了地震中心區域後,可以想像如果成都是震中的話,那個樓梯肯定就已經塌了,而下面又會埋葬多少生命呢?不遠的一處建築工程吊裝機,據說地震當天就像樹枝一樣晃來晃去。我們坐在他們辦公室裡,笑談我們中華民族每每遇到國難當頭,便會表現出義無反顧的團結。
8. 地震發生的頭兩天晚上,沒有部隊,沒有組織,但成都的“的哥”們,一接到電台的號召,自願成群的放棄了城內賺錢的工具,一趟一趟趕去城外義務運送傷員。通往都江堰等災區的公路,基本清一色全是計程車。
9.在四川各地,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有感餘震。我們住在西南交大,好像是那首著名的“交大無美女”的出處。不過這時候誰還有心思操心有美女與否,昏黃的路燈下,草叢中、廣場上,只見一個個漂亮的、簡陋的、甚至風一刮就掀翻的帳篷。此時青年才俊們,也不得不在那些帳篷裡,盤算著如何躲避危險。
10. 15日成都市區裡很難買到純淨水,但後來到了災區,發現災區的指揮中心,都有很多水。每個災區指揮部,彷彿都可以開小超市了,有部隊帶來的,空中投擲的,更多的是熱心市民捐助的。成都郊區的純淨水價格基本穩定,沒看到有人哄抬物價。
11. 據傳15日成都本地應聘的志願者有1萬多人,僅錄用了700左右有特殊技能的人。由於志願者太多,去往都江堰等均封路,汶川道路尚未修通。當天的新聞報導,只有去往綿竹漢旺鎮的路還沒有管制,據說那裏有一些尚沒有大部隊到達的地方等待救援。
12. 晚上成都的上空,不斷有各種飛機飛過,十分的吵。但此時這種吵,卻有了不同的含義,那所代表的,是一種希望。
13. 北川方向據說是重災區之一,但距離成都路途遙遠。很多村鎮,像映秀鎮,三面環山,被山體滑坡所等吞沒。幾乎所有房子都被埋沒。
14.通往汶川的317國道,據傳溫家寶總理命令某軍司令,15日早上必須要搶通,但結果到晚上也沒通。幾個當地朋友說:走過那條路的人就知道,其險峻已經達到——就算要了那司令的命,他們早上也修不完的程度。後來,晚上看新聞,那條路在晚上19點被搶通。對於部隊而言,這是延期完成了一項任務;對於災民而言,這意味著生命線的開通;但對於現實情況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奇蹟!
15. 我們這個臨時小team到了晚上,還不知道哪裡還缺人手,明天要去哪裡,或者能去哪裡。但與此同時,有更多更多的人,他們,還不知道明天是否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
先寫這麼點流水帳
2008.5.15
搖搖欲墜 vs 眾志成城
我是一個理性主義者。“眾志成城”?我一直覺得是主流媒體在希望我們“眾志成城”吧。作為一個外地人,到了地震現場,哪怕還沒到,僅僅在路上,我就已經確認——從此再也不用查字典去弄明白到底什麼叫“眾志成城”了。此時此刻,我堅信我已經明白這成語的含義,又代表著什麼了。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有關或無關的各種資源,都在迅速向這個地方會聚,這種印象無法描述,但感同身受,絕無法被磨滅。
我們到了德陽的抗震指揮部,那裡的士兵,憑不同的裝束,就能分辨出來有陸軍、海軍、空降兵、消防、武警等等。其中消防人員看起來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經歷了太多的局部災難,在廢墟中尋找生命氣息的能力的確非同小可,他們也是救生隊伍中的主力。
在地震災區一線,我們所能看到的新聞報導,大多是感人肺腑的故事,群策群力的貢獻。這些的確都是可喜可泣的,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但是真實的災區,還是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更加慘不忍睹。大片的房屋,以各種詭異的方式崩塌,失去親人的人們,臉上露出悲痛和無奈。你可以把他想像成這裡發生了十年的戰爭,房屋倒塌,生命垂危。
在崩塌的房屋、學校中,有很多場景,屬於即便你帶了相機,都不想按下快門的一類——因為大多數人都寧願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畫面,也不願讓這些東西成為自己的回憶。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生命如同稻草般脆弱,也如同灰塵一樣轉瞬即逝。我們在很多大片中都能看到,甚至看到更加血腥的場面,那也許是一種感官刺激。但如果這一切是真實的,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有人抱怨我們的房子怎麼那麼不結實,為什麼倒塌的都是學校?現實的情況是,學校、超市只是因為聚集了很多人,死傷比較慘重而已。政府大樓也倒了,除了學校,還有大量的民宅也倒了。我邀請大家不要再調侃什麼“希望小學沒有希望”之類的東西了,雖然我也曾經這樣調侃過。他們都是農民啊,他們哪里有錢或有知識把自己的房子或者校舍蓋的能抗8級地震?那些孩子從沒學可上,到有了讀書的機會,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不能奢求他們所在的學校還能在8級地震中安然無恙。《士兵突擊》裡的史今說:只要今天比昨天好,這不就是希望嗎!
我們在4月19日的第三屆站長大會上,將“不拋棄,不放棄”作為本屆年會的主題。對於站長和災區的人們都是一樣,摒棄抱怨,不要做一個受害的弱者,為自己的信念出一份力,我們便必將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到了災區,我更加想起《第五項修煉》中的一段話:“你跟從前已有所不同,你的心靈產生了某種新的東西。此時突然你的攝影機故障,你必須到太空艙外活動,在那瞬間你會突然有一種頓悟:你不再置身於室內,而是在太空艙外面,舉目四望,那裏沒有邊界、沒有框框;那種感覺與由室內透過窗戶的框框往外看到的截然不同。”
我們的GDP,真的只能算是建立在包括我們自己,尤其包括那些農民和窮人們在內的,這些“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之上的。事實上我們還真的很窮,我真心的想邀請那些自以為神通廣大、腰纏萬貫惹人豔羨的生意人們,一同去自我懷疑一下:我們有那份對宇宙生命奧秘的敬畏感和從屬於某種比自我更大整體的感覺嗎?
當大多數人都開始有了這種感覺,便有了真正的眾志成城,堅忍不拔和我們的民族精神。
這其實和領導力是同一回事,當大多數組織內外的人,遭遇一些突發的困頓情況時,便開始有了共同願景。只是希望,很多時候我們這個共同願景,不僅僅是建立在危機的基礎上。
2008.5.16
生的勇氣
與我們一道的另外一支團隊,在地震後第一天便趕往災區。他們的救災物資,裝滿了一輛卡車。三天裏,他們挖出了很多屍體,也經歷了被掩埋的活人,由於沒有混凝土切割設備,而眼睜睜的死去。見到這一幕,讓人明顯的感覺到,什麼人定勝天壓根就是屁話。
小學時,我見過一個醉漢摔倒在門口的樓梯上,死亡。後來也見過很多交通事故,車被撞的稀爛。但是到了地震災區,我人生中才第一次感到,死亡竟然離我們這麼近!
我們在綿竹縣漢旺鎮的一個煤礦附近,認識了一位元老年人,哭著說當時他的老伴正在睡覺,突如其來的地震,將她掩埋在了二層樓的下麵。我們找到一輛從重慶開過來的吊車,車上歪歪扭扭的寫著“重慶志願者”的幾個大字,我們與他們一起,拆掉了房子的頂棚,又打碎了二層的地板,把碎石廢墟一塊塊的刨除,最後花了五個多小時的時間,挖掘出一具老年婦女的屍體。我並不想說屍體如何,那毫無疑義。但是由於頂層的密閉,這位婦女保持了她生前原有的姿勢而死去:快步下床,向門口奔去。儘管這位婦女沒有逃脫災難,但她盡了最大的努力,希望她安息!
我們到過的東方汽輪機廠附屬中學,還是一所重點中學,那裏有一座現代化的嶄新體育館,還有上百個被掩埋的學生們。在前一天裏,消防官兵和解放軍戰士在廢墟中救出幾名倖存者。其中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小同學,真是彌足幸運。地震劇烈的搖晃,使得正坐在沙發上的他,連同沙發一起翻了倒在地上,恰好沙發倒扣,他被壓在沙發下麵。而倒塌的瓦礫砸在沙發背面,恰好又沒有傷到他。在70多個小時沒有水、沒有食物的絕望時刻,他用信念活了下來,在獲救的幾個小時後,他又跑回地震現場,作為一個脫水70多個小時的人,竟然還親身參與了營救其他人的行動。
而在旁邊一棟沒有完全倒塌的住宅樓上,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
這棟樓的樓梯、室內已經損毀嚴重,早已沒有可以逃生的途徑。但在三樓的窗戶上,有人把窗簾、鐵絲和電線系到一起,成了一條求生的通道。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成功的逃離,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從這條生命線上逃離獲救。我只知道,人在求生時所展現出來的勇氣和智慧,值得所有活著的人敬佩。他們在那一刻,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靠本能和直覺,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性。
不拋棄,不放棄!類似的場景,在地震災區實在是比比皆是,如果當作故事來說,其實真的沒有什麼。但如果你能夠想像在那慘絕人寰的場景下,這些人對生的強烈渴望,便如同一股強大的信念,無論生還還是死去,都具有了無堅不摧力量。信念與精神,是我們區別於那些無情之物的最大特徵。所謂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許用在這裏並不十分恰當,但對於人類這個物種而言,我十分佩服這種精神,生命的接力棒在他們手中傳承。如果我們能更好的使用我們信念、情緒和神經系統,其實我們遠遠可以過的更好。
有些活著的人,經常抱怨,因為一點事情就抑鬱、想不開,不好好活著。中國每天有786人自殺,每年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在和平年代,相比這些輕生的弱者而言,在地震災區,不管那些求生的人們最後成功的活下來,或者失敗而死去,他們都是最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最值得欽佩的強者!
下午我們有一個隊員,租了一輛私人麵包車去都江堰送物資,為了儘快趕到,途中車主介紹了一條十分難走,但走的通的捷徑。在那條崎嶇顛簸的鄉間小路上,由於負重太高,車的減震鋼板都被震斷了,而車費卻僅僅象徵性的收了400塊,而換一個減震都需要300多。
在人定勝天這個問題上,單一的個體也許無法與自然抗衡,但我們整個種群如同一個團隊,有了團隊和團隊精神,以及這些精神的傳承,我們便可以達成任何理想。同時,這種團隊精神,又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的自我精神之上的。在地震災區,我極為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眾志成城!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啊。讓他們安靜地走吧,他們並不孤單,他們一定會在天堂快樂地生活! 作為經歷或沒經歷過地震的人們,一定要堅強的,好好的活著,那便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最大的尊重!
2008.5.17
直面挑戰
我們所謂商業界、科技界的朋友們,不要去把賑災,把去挖出多少數量的活人或屍體,送出多少件礦泉水作為衡量我們出力多少的標準。在賑災的事情上,我們中間沒有英雄,也沒有狗熊,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們太習慣了商業競爭、數位目標、KPI等等這些東西,以及用這些東西激發出來的所謂執行力。但此時此刻,我們不是在執行一個任務,也不是在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我們做的,就是當下我們最想做的事情! 是我們100%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
我等長期坐在電腦前面的人,如果說出力氣,肯定不是最出色的,及格恐怕都有問題。在現場,我絕對不是出力最多的。起碼我的同事韓闖,就比我出力多得多,而且現在還奔波在救災一線。但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想想,對於自己的內心,我們能夠做點什麼?
其實我真的覺得沒有必要去挑戰誰捐錢多,這不是一個攀比遊戲,也不是表現誰政績的時候,因為我們實際上都是在履行義務!職務義務和國民義務。去災區一線的志願者,絕不是災難旅遊者,現場的大多人都能感到,我們沒必要再去責難誰,挖苦誰,也沒必要去講哪只基金又在看衰大盤,又有什麼人在借賑災的名義胡搞。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為災區人民、為社會、乃至為自己的信念,做點什麼!
此時我想起了,在4月19日站長大會上紅杉資本張帆所引用的話語,再次送給大家讓我們共勉:
It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who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who knows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timid souls who neither know victory nor defeat.
by Theodore Roosevelt
真正的尊敬,既不屬於那些批評別人頭頭是道的人,也不是屬於給強人指出過錯、指點別人哪里做的不好的人。真正的尊敬,是屬於那些勇於親身投入戰場,臉上沾滿了塵土、汗水和鮮血的奮鬥者們。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儘管曾經犯下錯誤,並一再失敗,但他們滿懷激情,執著不懈,將生命奉獻于崇高的事業。他們為經過艱辛努力最終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如果失敗,他們也敗得榮耀。因此,那些既沒贏得過勝利,也沒懂得什麼叫做失敗的,冷漠、膽怯的靈魂,是永遠也無法與這些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相提並論的。
希歐多爾.羅斯福(老羅斯福)
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
儘管長期的言論壓抑,使得我們會在某種程度上在互聯網上有種“不吐不快”的衝動,也會使得負面聲音的傳播,永遠比正面聲音要容易很多。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在我所到達過的地震災區,沒見到一件負面的事情,沒聽一次煞風景的不和諧聲音。我也十分的相信以及確信,胡錦濤溫家寶絕不是在地震災區走過場,在那種嚴肅的場合,每個人都會被一種國民精神所感染,並投入到快速的行動中去。
在我們這個民族中、社會上,每當我們遭遇共同的敵人,無論是拉薩事件、奧運聖火傳遞,還是自然災害,我們都不約而同的體現出驚人的團結和一致。但是,這些危機終將過去,難道我們沒有了共同敵人,就應該一盤散沙嗎?難道我們除了在危機時建立起來的共同願景(負面願景/危機願景),就不應該擁有更強大而持久的,依靠希望而建立起來的共同願景(正面願景/理想願景)嗎?我想引用一段《第五項修煉》中的論述,來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理想願景的建立當中來:
“我們想要的是什麼?”與“我們想要避免什麼?”是不同的。事實上在我們的內心裏,負面的願景或許比正面的願景更為常見。許多組織只有在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真正團結起來;例如瀕臨被購並、破產、失去市場佔有率、連連虧損等問題時,才開始採取行動,迎擊難題。負面的願景在公共政策上更常見;“反毒品”、“反煙草”、“反戰”,或“反核”等層出不窮的社會運動,便是顯明的例子。
負面的願景往往限制了組織的發展,原因有三。第一,原本能夠用來建立新事物的動力,轉而用在防止不想要的事物上。第二,負面的願景微妙地在人群中造成無力感;人們可能因此變得不在乎,只在受到嚴重威脅時才會團結起來。第三,負面的願景無可避免的都只有短期效果;威脅繼續存在,就能激勵組織,然而一旦威脅消除,組織的願景與能量也跟著消失。
能夠激勵組織的基本能量有兩種:恐懼與希望。負面願景是由潛在的恐懼力量激發;推動正面願景的則是希望。恐懼能夠使組織在短期內產生超乎尋常的變化,但是希望能成為持續學習與成長的泉源。
剛剛,2008年5月19日下午2:28分,汽笛長響,半旗致哀。讓我們用信念去行動吧,那比任何空談和評論都來的直接和實在!
2008.5.19
繁體版本 tom1580000幫忙翻譯.............
[ 本帖最后由 tom1580000 于 2008-5-22 19:27 编辑 ] |